愛,別無所欲,亦別無所求。
愛,不占有,也不被占有。
因為,愛是一切。---- 紀伯倫
當了媽媽之後,
更有機會去審視「愛」的真諦,
尤其是對孩子的愛!
紀伯倫《先知》裡頭的「論孩子」一篇,
在小如心中可說是提供了面對孩子的最佳態度,
也是提醒小如不要讓自己滿滿的愛「盲目的」限制住了小兔寶。
它的內容是這樣的:
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,
他們是生命對自身渴求的兒女。
他們是藉你們而來,卻不是從你們而來。
他們雖和你們同在,卻不屬於你們。
你們可以給他們愛,卻不可以給他們思想,
因為他們擁有自己的思想。
你們可以庇護他們的身體,卻不能庇護他們的靈魂,
因為他們的靈魂居住在明日之屋,即使在夢中亦無法探訪。
你們可以努力仿效他們,卻不可企圖讓他們像你,
因為生命不會倒行,也不會滯留於往昔。
你們是弓,你們的孩子是被射出的生命箭矢,
那射者瞄準無限之旅上的目標,用力將你彎曲,以使他的箭迅捷遠飛,
讓你欣然在射者的手中彎曲吧!----紀伯倫
前些日子,
語言發展一向順利的小兔寶突然出現口吃的現象,
剛開始並不嚴重,
雖然知道這是2歲兒急切想表達而詞彙跟不上的典型表現,
但這就足以教人擔心不已~
在日常生活中,
小裕和小如會在小兔寶出現口吃現象時提醒他:「不要急~慢慢說就好了!」
或許是感受到父母不經意流露出的焦慮與過度的擔心,
小兔寶的口吃還因此一度變得更加嚴重!!
因為這個警訊讓小如深切反省自己的「愛」對孩子來說到底是助力還是阻力!
要不要愛孩子從來都不是個需要思考就有解答的問題,
但要如何愛他,卻是個大哉問!!
所幸在李坤珊老師《讓孩子安心做自己》一書中,
小如找到很好的參考方向。
教養可以這樣理解:
是讓孩子安心當他自己,
是在孩子的心中種下「相信自己」的種子,
是不放棄的引領與盼望,
是讓孩子的生命因我們而不一樣。
而這一切都只有在「了解」裡才有可能實現!!
那要「了解」什麼呢?
●了解孩子的人格特質與特殊需要~
了解孩子的人格特質,調整父母自己的腳步,給他時間,好好協調自己對外在環境的反應;
了解孩子的特殊需要,想法子讓他的特殊生理和心理需要獲得滿足,
孩子可以因此安心當自己。
●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~
孩子遇事會如何思考、感覺,跟他的年紀和經驗有關,
了解他為什麼這樣想,在與孩子互動時,就比較能掌握要說什麼,他才能理解、學習;
了解孩子的感受是什麼,在帶領他做選擇時,較能引發共鳴,讓他接納我們的建議,也讓他學習調節情緒。
孩子可以因此相信自己的能力,對未來充滿希望。
●了解孩子的特殊長處和挑戰~
了解孩子的特殊長處和挑戰,
就會利用孩子的長處為出發點,
不放棄任何一個截長補短的可能性,
幫助孩子成就他自己。
●了解孩子需要看見世界的完美和不完美~
帶著孩子、陪著孩子經歷每一個失望和希望,
讓他在失望中學會忍耐,
在希望中學會感恩。
了解孩子需要看見世界的完美和不完美,
孩子的生命歷程會因而不同。
原來,「了解」是如何愛孩子的一把鑰匙!
當小如不再那麼關注小兔寶口吃的狀況,
嘗試了解並接納他目前這個狀況,
並且欣賞他所會的和他表現出來的小小成就,
小兔寶的口吃狀況就在歷時一個多月後完全消失了!!
教養,是一段不停學習的過程,
孩子學習成長,
父母學習正確的對待孩子。
相信未來必定還有許多難題與關卡要過,
小如會承接正向的教養態度與觀念,
透過自己的檢視與反省,
然後每天開心的給小兔寶最細心實用的照顧。
我相信,
與孩子共同成長是一份極為美好的責任與希望~
BY 紀小如
留言列表